【工力悉敌出处于哪里】“工力悉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双方在技艺、能力或实力上势均力敌,难分高下。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它的出处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渊源。
一、成语“工力悉敌”的来源
“工力悉敌”最早见于宋代文人洪迈的《容斋随笔》。该书是南宋时期一部重要的笔记体学术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在《容斋随笔·卷四》中,洪迈提到:“工力悉敌,未易优劣。”意思是说,两者的技艺和功力相当,难以分辨谁优谁劣。
不过,“工力悉敌”这一说法在更早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例如,《晋书·王羲之传》中有“工力悉敌,难分高下”的记载,说明这一概念在魏晋时期已有雏形。
二、成语释义与用法
成语 | 工力悉敌 |
拼音 | gōng lì xī dí |
出处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
含义 | 形容双方在技艺、能力或实力上势均力敌,难分高下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比赛、竞争、艺术创作等场景中的对等状态 |
近义词 | 势均力敌、不分伯仲、旗鼓相当 |
反义词 | 望尘莫及、相形见绌、力不从心 |
三、总结
“工力悉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双方在能力、技艺上的平等性。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也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体育比赛、艺术表演、商业竞争等领域。
尽管“工力悉敌”在现代多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成语使用,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文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并可在更早的文献中找到类似表达。因此,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演变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力悉敌”不仅是语言上的精妙表达,更是中华文化中“平衡”“对等”理念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