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不可遏的意思及出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情绪激动、愤怒难忍的情况。而“怒不可遏”正是用来形容这种极度愤怒的状态。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及其出处,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和文学理解中更准确地使用它。
一、
“怒不可遏”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愤怒到了极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受到极大委屈、不公或刺激后所表现出的强烈愤怒情绪。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具体出处可追溯至《史记》等经典作品中,体现了古人对情感描写的细腻与深刻。在现代汉语中,“怒不可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新闻报道等多种语境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怒不可遏 |
拼音 | nù bù kě è |
含义 | 愤怒到了极点,无法控制 |
出处 | 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反应 |
近义词 | 怒火中烧、暴跳如雷、气急败坏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镇定自若、冷静理智 |
示例 |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怒不可遏,当场摔门而去。 |
三、延伸说明
“怒不可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情绪状态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此词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在现实生活中,学会控制愤怒情绪,是成年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我们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