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禄多少字】“介子推不言禄”是一个出自《左传》的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割股啖君、忠心辅佐的故事。晋文公回国后,封赏功臣,但介子推因不愿居功自傲,拒绝接受封赏,隐居山林,最终被焚死于绵山。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用来赞美高洁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一、文章
“介子推不言禄”这一典故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功成之后,不追求名利、不炫耀功劳的高尚品德。它不仅体现了介子推个人的气节,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义”与“德”的重视。
从文字角度来看,“介子推不言禄”这六个字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人物的行为及其精神内涵。整句话虽短,却蕴含深远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隐逸”与“清高”思想的典型代表。
二、相关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人物 | 介子推(晋国大夫) |
背景 |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啖君,助其复国 |
主要事件 |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功臣,介子推拒不受禄,隐居绵山 |
结果 | 后被晋文公追封,但介子推已死,葬于绵山 |
文化意义 | 赞美高洁人格、淡泊名利、不求功名的精神 |
字数 | “介子推不言禄”共 6个字 |
三、结语
“介子推不言禄”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更是对后世为人处世的一种启示。在当今社会,这种“不言禄”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