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什么意思】“殃及池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五行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意是说,城门失火,人们用护城河的水来救火,结果连池中的鱼也受到了影响。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无辜的人因为别人的过失而受到牵连或受害。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殃及池鱼 |
拼音 | yāng jí chí yú |
出处 | 《汉书·五行志》 |
释义 | 比喻因他人的过失而受到牵连或损害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无辜者受牵连 |
近义词 | 波及无辜、祸及池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反义词 | 无关痛痒、独善其身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殃及池鱼”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汉书·五行志》中,讲述的是古代城市中,城门发生火灾,为了灭火,人们从护城河中取水,结果导致护城河干涸,池中的鱼也因此死亡。这原本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后人将其引申为一种社会现象,用来形容在某种事件中,无辜的人被牵连受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殃及池鱼”逐渐成为固定的成语,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尤其是在描述社会不公、连坐制度或意外事件带来的连锁反应时。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社会新闻 | 因为公司违规操作,多名员工被牵连调查,真是“殃及池鱼”。 |
历史评价 | 在战争中,百姓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日常生活 | 他只是无意中说了句话,没想到却“殃及池鱼”,被领导批评了。 |
四、总结
“殃及池鱼”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寓意深刻,提醒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关注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避免无辜者受到伤害。它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也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常用于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吁。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语文化,也能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