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的出处介绍】“崇山峻岭”是一个常用于形容山峦高大、连绵不断的成语,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和雄伟。该词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以下是对“崇山峻岭”出处的详细介绍。
一、
“崇山峻岭”一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原意是形容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用于描写自然风光或比喻艰难险阻。在古代文人笔下,“崇山峻岭”不仅象征着自然的壮美,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坎坷与挑战。
该词虽未出现在经典诗词中,但在史书和散文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现代汉语中,“崇山峻岭”多用于书面语,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叹或对困难环境的描述。
二、出处信息表
词语 |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释义 | 使用场景 |
崇山峻岭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今若欲安边陲,息战事,非崇山峻岭不可。” | 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 描写自然景观、比喻困难环境 |
崇山峻岭 | 古代散文、史书 | 多用于描述地形地貌 | 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文学创作、地理描述 |
崇山峻岭 | 现代汉语使用 | 广泛应用于文章、演讲、影视等 | 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文艺作品、教育材料 |
三、结语
“崇山峻岭”作为中文中极具画面感的成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出处虽不来自诗歌,但通过史书和散文得以流传,成为后世文学和语言中的重要词汇。了解其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增强语言表达的深度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