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通过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有选择地吸收和改造,而非盲目崇洋或全盘否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 分析写作手法:学习鲁迅的讽刺、对比、举例等写作技巧。
3. 提升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4. 拓展文化视野: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态度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总结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文章背景 | 了解鲁迅创作背景及时代环境 | 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语境 |
主旨理解 | 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与作用 | 区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区别 |
写作手法 | 分析比喻、讽刺、排比等修辞手法 | 感受语言风格与思想深度的结合 |
思想启发 |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自信与开放态度 |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拿来主义” |
三、教学过程设计(简要)
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你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引发学生兴趣。
2. 文本阅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情感基调。
3. 重点讲解:
- 分析“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弊端;
- 解读“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
- 探讨鲁迅的语言艺术与思想深度。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小组讨论,结合现实案例分析“拿来主义”的适用性。
5. 总结提升:归纳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 优点: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表达观点。
- 不足:部分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文本细读训练。
- 建议:可结合现代文化现象进行类比分析,增强教学的现实意义与趣味性。
五、板书设计(简略)
```
拿来主义
1. 背景:民国时期,文化封闭与开放并存
2. 主旨:批判“送去”与“送来”,倡导“拿来”
3. 方法:比喻、讽刺、对比
4. 启示:理性吸收,文化自信
```
六、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堂深刻的文化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要有清醒的判断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学会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