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不宣出处于哪里】一、
“心照不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双方心里明白但彼此不言明的情况。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见于《晋书》中的记载。在日常生活中,“心照不宣”多用于描述默契、理解或某种隐含的共识。
本文将从成语的出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例子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演变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心照不宣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人有不善,未尝显言;至于所短,心照不宣。” |
含义 | 双方心里明白,但不公开说出来,表示默契或隐含的理解。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隐含的意思或不言而喻的情况。 |
例句 | 他们虽然没有明说,但彼此心照不宣,都知道对方的意思。 |
近义词 | 心领神会、心有灵犀、默然相知 |
反义词 | 明说直讲、直言不讳、直言无讳 |
文化背景 | 源自古代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强调含蓄与尊重。 |
三、结语
“心照不宣”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巧妙用法,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意会”的传统。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