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然失笑出处于哪里】“哑然失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听到或看到某些事情时,虽然觉得好笑,但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发出笑声,只能在心里默默觉得可笑。那么,“哑然失笑”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它的来源和用法又有哪些呢?
一、成语出处总结
成语 | 出处 | 作者/典籍 | 原文出处 | 含义 |
哑然失笑 | 《世说新语·任诞》 | 刘义庆 |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谢公闻之,曰:‘吾亦不能为王孝伯,但能哑然失笑耳。’” | 因感到好笑而不出声,只在心中发笑 |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哑然失笑”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文中提到谢安(谢公)对王孝伯所说的话表示认同,但他自己却“哑然失笑”,意思是他虽觉得这话有趣,但没有直接笑出来,只是在心里觉得好笑。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哑然失笑”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含蓄、克制的笑声,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听闻荒谬或滑稽之事时:比如听到一个不合逻辑的说法,虽觉得可笑,但因场合或身份限制,不便大笑。
2. 内心觉得好笑但外表平静:比如在正式场合中,听到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内容,只能暗自一笑。
3. 带有讽刺意味:有时也用于表达对某些现象的无奈或嘲讽,如“这事儿真让人哑然失笑”。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日常对话 | 他说的话真是让人哑然失笑。 |
文学作品 | 看到她那副认真的样子,我忍不住哑然失笑。 |
新闻评论 | 这种做法让人哑然失笑,完全不符合常识。 |
四、与类似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哑然失笑”的区别 |
哑然失笑 | 因好笑而不发声 | 强调无声的笑 |
哭笑不得 | 既想笑又想哭,不知如何是好 | 更强调情绪的矛盾 |
暗笑 | 心里笑,不表露出来 | 侧重“暗中笑”,不一定是因为好笑 |
喜笑颜开 | 面带笑容,非常高兴 | 是明显的外在表现 |
五、总结
“哑然失笑”这一成语源自《世说新语·任诞》,原意是因觉得好笑而不出声,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表达含蓄幽默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精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情感表达的细腻观察。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广泛用于描写那些“心知肚明、却不便言说”的情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如果你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遇到需要表达这种微妙情绪的场合,不妨试试“哑然失笑”,它能让语言更生动、更有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