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讲述的是赵国大夫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机智应对、成功保护国家宝物“和氏璧”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一、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强盛,赵国弱小。赵国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听说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想骗取这块玉璧。赵国权衡之后,决定派蔺相如前往秦国交涉。
二、故事经过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秦王见到玉璧后非常高兴,但并没有按照约定给出城池。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意图,便以死相逼,表示如果秦王不守信诺,他就抱着玉璧撞死在柱子上。秦王无奈,只好答应给城池。
然而,秦王并未真正履行承诺。蔺相如见状,又以“斋戒五日”为由拖延时间,暗中派人将玉璧送回赵国。五天后,他再次面见秦王,说明玉璧已回赵国,秦王虽怒,但因惧怕赵国实力,最终没有加害于他。
三、故事意义
“完璧归赵”不仅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与胆识,也展现了赵国在外交上的坚定立场。这一事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外交胜利之一,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故事。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完璧归赵 |
出处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故事背景 | 战国时期,赵国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换璧 |
主要人物 | 蔺相如、秦王、赵王 |
故事核心 | 蔺相如智勇双全,保全赵国利益,使玉璧完整归赵 |
成语含义 | 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外交智慧与国家尊严,成为经典历史典故 |
通过“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古代的政治智慧,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个成语至今仍在使用,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要坚守原则,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