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大不捐的意思】“细大不捐”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其富厚之资,足以供祭祀之用;其细大之物,皆可为器。”后人引申为“无论事物大小、贵贱,都不拒绝接受”,常用来形容人胸襟宽广、包容性强,对各种事物都能接纳和利用。
在现代语境中,“细大不捐”多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资源管理、人才选拔、文化包容等方面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吸收各种不同的元素,而不因大小、贵贱而有所偏颇。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细 | 微小的事物 |
大 | 庞大的事物 |
不捐 | 不抛弃、不拒绝 |
整体意思:无论事物是微小还是庞大,都不拒绝接受。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原意 | 指财物的大小都可以用于祭祀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或组织包容性强,能接受各种事物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褒义,强调开放、包容的态度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容纳百川、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
反义词 | 削足适履、排斥异己、唯我独尊 |
四、使用示例
1. 企业招聘时:公司采取“细大不捐”的用人策略,既吸纳名校毕业生,也重视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2. 文化领域:这个城市以“细大不捐”的态度融合多种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3. 个人修养:他为人处世一向“细大不捐”,从不因小事而斤斤计较。
五、总结
“细大不捐”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它倡导的是开放、包容、不拘小节的精神,适用于多个领域,如企业管理、文化融合、个人成长等。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这种精神尤为重要,有助于促进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