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翻译】一、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古代文人对一个人童年聪慧但成年后未必有所成就的感叹。这句话常用来提醒人们不要以一时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成长的重要性。
原文为:
>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吏白,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故以此为亲。’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段话讲述的是孔融(字文举)小时候机智应对李元礼的故事,最后陈韪讽刺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孔融则反讽对方“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二、文言文翻译与解析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 | 点明人物、年龄、地点。 |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担任司隶校尉。 | 介绍李元礼的身份地位。 |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来拜访的人,都是有才华、有声望的人,以及亲戚才能被通报。 | 描述李元礼的门第门槛高。 |
文举至,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 孔融到了,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 孔融利用身份关系进入李府。 |
吏白,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 门吏报告后,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 李元礼质疑孔融的说法。 |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故以此为亲。” | 孔融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算是您的亲戚。” | 孔融用夸张的方式自夸,显示其机智。 |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李元礼和宾客都感到惊讶。 | 大家对孔融的机智感到惊奇。 |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到了,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未必好。” | 陈韪讽刺孔融,认为他长大可能不会成功。 |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 孔融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也很聪明。” | 孔融反讽陈韪,指出他小时候可能也不差,现在却如此平庸。 |
三、总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虽然表面上是批评,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赋”与“后天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孔融以机智回应陈韪的讽刺,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应变、言辞犀利的特点。
在现代,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某人小时候表现突出就断定其未来,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往往是持续的努力与修养。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作者 | 刘义庆 |
人物 | 孔融、李元礼、陈韪 |
核心思想 | 不要以小时候的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未来 |
反讽手法 | 孔融反讽陈韪,体现语言智慧 |
现代启示 | 成就来自后天努力,而非仅靠天赋 |
如需进一步扩展分析或加入相关故事背景,可继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