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的成语小故事】“作法自毙”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意思是自己制定的法令或方法,最终反而害了自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而陷入困境的人。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叫李斯的大臣,他原本是秦始皇身边的重臣,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然而,随着权力的扩大,李斯逐渐变得贪婪和自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逼死扶苏,导致秦朝迅速走向衰落。
李斯后来被赵高陷害,最终被处死。他在临死前感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他因自己的权谋行为而最终自食其果。
“作法自毙”源于李斯的故事,意指因自身的行为或策略而导致失败。这个成语强调了做事要谨慎,不可因一时之利而忽视长远后果。李斯的结局正是这一成语的最佳诠释。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作法自毙 |
| 出处 | 战国时期李斯的故事 |
| 含义 | 自己制定的法令或方法,最终反害自己 |
| 人物 | 李斯、赵高 |
| 故事背景 |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导致秦朝衰落 |
| 结局 | 李斯被赵高陷害,最终被处死 |
| 寓意 | 做事需谨慎,不可因私利而危害自身 |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行为都应有长远的考虑,否则可能会“作法自毙”,给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