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怎么读】“步履蹒跚”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走路缓慢、不稳的样子,多用于描写年老体弱或身体不便的人。下面将从发音、含义、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步履蹒跚”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步履”指行走的步子,“蹒跚”则表示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整体意思为:走路缓慢、不稳,形容行动迟缓或身体虚弱。
该成语常用于书面语中,尤其在描写人物状态或环境氛围时使用较多。例如:“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小路上。”
发音方面,“蹒跚”两个字的拼音分别是“pán shān”,注意“蹒”是第二声,“跚”是第一声。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这个成语较为文雅,但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学性。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拼音 | 含义解释 | 用法举例 | 常见搭配 |
| 步履蹒跚 | bù lǚ pán shān | 走路缓慢、不稳,形容行动迟缓或身体虚弱 | 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车站。 | 步履蹒跚的老人、步履蹒跚前行 |
| 步履 | bù lǚ | 行走的步子 | 他步履轻快,显得精神焕发。 | 步履坚定、步履匆匆 |
| 蹒跚 | pán shān | 走路不稳、摇摇晃晃 | 小孩刚学会走路,步履蹒跚。 | 蹒跚学步、蹒跚而行 |
三、注意事项
1. “步履蹒跚”属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2.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过于随意的场合使用。
3. “蹒跚”一词也可单独使用,如“蹒跚学步”,比喻初学某事时的笨拙状态。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步履蹒跚”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还能在写作中起到丰富表达的作用。掌握其正确发音与用法,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