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踉跄是成语吗】“步履踉跄”这个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来形容人走路不稳、摇晃的样子,尤其是在身体虚弱或醉酒后。那么,“步履踉跄”是否是一个成语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一、总结
“步履踉跄”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而是一个较为常见的书面表达方式,属于四字短语。它由“步履”(指走路)和“踉跄”(形容走路不稳)组成,整体意思为“走路摇晃、不稳”。虽然它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但并不属于《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收录的标准成语。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是否成语 | 否 |
词语结构 | 四字短语(步履 + 踉跄) |
词义 | 形容走路不稳、摇晃,多用于描写身体虚弱或醉酒状态 |
出处 | 不见于古代经典文献,常见于现代文学及口语表达 |
使用频率 | 中等,常用于描述人物状态或场景描写 |
是否固定搭配 | 非固定搭配,可替换为“步履蹒跚”、“踉跄前行”等类似表达 |
三、延伸说明
成语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明确的出处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步履维艰”出自《诗经》,有明确的历史来源。“步履踉跄”虽然结构上符合四字短语的特点,但在语言规范中并未被列为成语,更多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写作中使用“步履踉跄”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在正式场合或学术写作中,建议使用更规范的表达方式,如“步履蹒跚”或“行走不稳”。
结论:
“步履踉跄”不是成语,而是一个常用的四字短语,用于描述走路不稳的状态。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无妨,但在正式写作中需注意用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