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于墙的意思】“阋于墙”是一个出自《诗经》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家庭内部的争斗或矛盾。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出现,在现代语境中也常被用来形容兄弟姐妹之间因利益、情感等原因产生的冲突。
一、
“阋于墙”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意思是:兄弟之间虽然在家中发生争吵(阋于墙),但面对外敌时却能共同抵御。这句诗原本是赞美兄弟情谊的,后来引申为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纷争。
在现代汉语中,“阋于墙”多用于形容家人之间的不和、争执,尤其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它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强调即使亲如手足,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隔阂。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隅于墙 |
出处 | 《诗经·小雅·常棣》 |
原意 | 兄弟之间在家中争吵 |
引申义 | 家庭内部的争斗、矛盾 |
现代用法 | 形容亲人之间的不和、争执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负面,有时含讽刺 |
使用场景 | 文学、日常表达家庭矛盾 |
同义词 | 家庭内斗、兄弟失和 |
反义词 | 和睦相处、兄弟同心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阋于墙”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它更适合用于较为正式或文学性的表达,不适合过于随意的场合。同时,搭配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出“家庭内部矛盾”的含义。
四、结语
“阋于墙”虽源于古代经典,但其内涵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即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可能因利益、观念等差异而产生裂痕。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家庭关系时更加理性与包容。